剛滿24歲的馬林魚「古巴王牌」Jose Fernandez,毫無疑問是當今大聯盟最佳先發右投手之一。截至美國時間8月6日為止,JoFz的12勝在國聯並列第四,防禦率2.87排名第十,奪三振192次僅次於Max Scherzer的198次排名第二(但Scherzer的投球局數比他多了25局),
魔龍傳奇
每九局三振13.12次排名國聯第一,遙遙領先其他先發投手。 眾所周知,JoFz光靠速球和滑曲球的組合就吃定對手: 他的滑曲球球速近似滑球,
娛樂城排行
但卻有曲球的變化幅度,不論左打右打都常揮了個大空棒: 2013年拿下國聯新人王,2014年因為Tommy John手術進廠大修之後,JoFz在去(2015)年7月成功復出,去年球季四縫線速球均速95.9mph,不但比受傷前的94.6mph顯著進步,今年7月18日甚至還飆出三位數的球速。影片如下: 有媒體將JoFz手術復出後的成功,歸因於超過一年的復健,而且還換了一條幾乎全新的韌帶。但真是如此嗎? Chris O'Leary的預言 JoFz在2014年5月11日先發出戰教士時手肘受傷,隨即動了Tommy John手術。但在他手術前一個月,Chris O'Leary已經在twitter預言他的手肘會出問題: 而在隔年JoFz傷癒復出之後,Chris O'Leary不僅認為他的投球機制重回受傷前的錯誤方式: 甚至更糟: 下一次的問題可能是肩膀: 『倒L』投球機制 很多球迷都聽過「倒W」(Inverted W)投球機制,下面這張圖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叫做「倒W」(圖為Anthony Reyes): 至於什麼是「倒L」(Inverted L)投球機制?O'Leary形容「倒L」就是半套的「倒W」,兩者可視為表兄弟的關係。 看過Chris O'Leary網站或twitter的朋友都知道,JoFz是他最常拿來警示或恐嚇的對象,為什麼?因為除了「倒L」之外,O'Leary的核心理論包括「前臂過早旋轉(Premature Pronation)」和「肩關節外轉不足的時間點(timing)問題」,JoFz每一項部都中了。 「前臂過早旋轉」和「肩關節外轉不足的時間點問題」在『「平臂投球癥候群」,將成為雷神職業生涯的不定時炸彈?』這篇文章已經介紹過了。簡單來說,「前臂過早旋轉」是指投手在跨步同時、甚至跨步後,會出現以下兩個特徵: 1. 球指向二壘方向 2. 握球時球是面向中外野 下圖中JoFz就是這種情形: 「肩關節外轉不足的時間點問題」則是指肩關節在往前轉動、帶動手臂投球時,投球的手臂與地面接近平行甚至朝下,前面Anthony Reyes的「倒W」就是這種典型,而JoFz也是如此: 「倒L」到底應該怎麼定義?這是指投球的手肘與肩同高,甚至高於肩膀,同時前臂垂直朝下,造成肩膀的外展角度不大於90度。所以視覺上通常出現在投手自由腳跨步即將踏到地面、或已踏到地面時,他的肩膀外展和手肘彎曲的角度都約略形成90度。下圖的JoFz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: 其他還有 Tim Lincecum: Chris Carpenter: Scott Williamson: Cliff Politte: 達比修有: Aaron Nola: Josh Johnson: BJ Ryan: Barry Zito: 要特別說明的是,「倒L」這個姿勢本身並不是壞事,糟糕的是在於結合前述「時間點(timing)」的問題,下面BJ Ryan的投球連續動作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: 投手在自由腳跨步即將踏到地面、或已踏到地面時,他投球的前臂還是朝下的,也就是說,當投手肩膀開始往前轉動之後,他的前臂仍然持續由下往上劇烈旋轉。就像下圖的旋轉樓梯一樣: 由上圖可以想像,這樣的旋轉應該能增加投球的力道,JoFz的速球球速和變化球的大幅位移,或許就是由此而來,
信用版申請
但長久之後,這樣的動作對於肩膀和手肘造成的長期壓力,恐怕也不是人體所能負擔的。JoFz已經動過一次Tommy John手術了,難道下次這顆未爆彈會出現在肩膀? 尤金碎碎念 上篇文章「平臂投球癥候群,將成為雷神職業生涯的不定時炸彈?」PO出來之後,網友普遍的回應有這兩個方向: 1. 原來有這麼多知名投手,都在Chris O'Leary的高風險名單上。 2. 既然如此,那球團為什麼不要求他們改正投球機制?是不是為了戰績和票房不擇手段? 張尤金認為,
信用球版
不必把球團想得太過權謀啦!就算球團有戰績和票房的壓力,難道球員和他們的經紀人不懂得保護自己嗎?所以說穿了,棒球界包括球團、教練團、經紀人乃至於球員本身,或多或少都聽過類似「倒W」、「倒L」、「平臂投球癥候群」這種理論,但我猜他們並不相信。 為什麼不相信?其實答案也很簡單: 1. Chris O'Leary的分析只是從投手的投球機制作歸類,再根據自身的投球經驗與教練經歷,去質疑某些動作或某些特徵,可能造成投球上的傷害。這都是合理的質疑,也很容易用常識去理解。但在缺乏人體力學研究和實務驗證的情況下,你如何期待去說服那些真正的業內人士去相信你這一套? 2. 好,就算「倒W」或「倒L」可能導致受傷的風險,請問投手要如何改正投球機制才能規避受傷風險?難道要照著Nolan Ryan的投球樣本來改嗎?萬一改失敗了,改廢了,
TFgamimg體育
誰敢扛這個責任? 說穿了,現在棒球界的最大問題,在於我們還無法辨識造成棒球員受傷的真正原因,所以許多對投手的「保護」與「限制」(例如單場投球數限制,或單季投球局數限制),可能都是白忙一場;而沒被限制到的,例如Chris O'Leary主張的「倒W」、「倒L」、「平臂投球癥候群」,可能才是真正引發受傷開刀、乃至於終結投球生涯的不定時炸彈。 舉例來說,近十數年來,棒球界對於先發投手單場投球數的限制更趨嚴格,就算是看熱鬧的球迷也猜得到,100球通常是換投的臨界點。但請問,「100球」的理論依據在哪裡?有沒有經過實證? 從人體力學的角度來看,短期、密集的高壓力與疲勞投球,會急遽增加投手投球手肘和肩膀的負荷。如果一個投手在一局之內投球數超過25球、30球甚至更多,通常代表投手在這一局大量失分或至少有失分危機。投手在短期的極高壓力下必須全力投球,主審也不允許投手拖慢投球節奏、必須密集投球的情況下,是不是會構成投手受傷的高度風險? 反過來說,投手如果花個100多球完投九局,但每半局投球後就有半局的休息時間,或許對他手臂的負荷反而遠不如單局20-30球來得大。所以,也許十年後的某一天,我們會發現「投手單場投球數限制」是非常可笑而無用的「保護」措施,反而是單局投球數過多的投手,可能就跟比賽因雨暫停的情形一樣,都必須換投、下場休息。 至於這些看似合乎邏輯的理論,不是我說了算,
娛樂城體驗金
也不是Chris O'Leary說了算,需要的就是人體力學的專業分析與投球實務驗證。而這些事情該由誰來做?我認為大聯盟官方應該站在主導的地位。 大聯盟辦公室有財力、有資源,對於世界棒球發展也有責任。就算要做投球實證研究,也可以提供小聯盟比賽和球員來參與實證的過程。如何從實證研究去發現投手受傷的成因,進而在養成過程和訓練階段去防制、去避免,這一定是未來棒球的發展方向,就看棒球界什麼時候會投入更多資源去正視這項問題,畢竟沒有球迷會希望是因為下一個優質投手的受傷,才能喚起球界的重視吧! 延伸閱讀:「平臂投球癥候群」,將成為雷神職業生涯的不定時炸彈?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:chrisoleary.com 歡迎加入Facebook「邁阿密馬林魚臺灣應援團」! (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taiwanesemarlinsfanclub/) 大聯盟最新資訊請詳Facebook粉絲專頁「MLB Dugout」!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