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4日的象獅大戰,七局下兩出局後,吳東融先打一支二壘安打,接著輪到周思齊打擊。第一顆球,他棒子動了一下,主審判這是好球。但是接著就看到周思齊在跟主審抗議,結果抗議之後主審楊崇煇先生改判,判定林祐樂妨礙打擊,周思齊進到一壘。 截自cpbl tv
無論從正面或側面看,打到手套應該是沒問題 截自cpbl tv 我們先來看妨礙打擊的定義,根據中職網站規則【6.01(b)原註】條如此寫道:而妨礙打擊的結果,則是寫在(c)捕手之妨礙Catcher Interference(原6.08(c))這一條: 後面的結果簡單翻譯就是,妨礙打擊發生的話打者上一壘,但如果這個打席是攻方得利,他們可以要求照原本play的結果算,
TU娛樂城不出金
不管妨礙打擊。如果周思齊打安打或是用其他任何方式上壘,那兄弟就可以選擇不要接受妨礙打擊,
RSG老虎機
而是直接照原本play的結果來算。那這個打席周思齊獲得的是自動走上一壘,所以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定義部分。 「野手妨礙或阻礙擊球員即將擊球的行為」,
LEO娛樂城
這裡面要件有兩個,第一是野手妨礙,第二是擊球員即將擊球。第一個沒什麼問題,林祐樂手套的確伸得很前面,也被周思齊的球棒打到了,問題在第二個,周思齊有沒有即將擊球?從畫面上看,他揮了一下然後收棒,就是這個動了一下打到手套。當下看也覺得很微妙 影片來源:中華職棒CPBL 那,這到底有沒有「即將擊球」,只能說裁判自由心證之後決定是有。也剛好林祐樂手套伸得比較前面,就變成這樣了。 一般來說,比較常見的妨礙打擊,
ATG孫行者
是打者全力揮棒之後沒打到球卻打到手套,或是手套跟球一起打到。這樣的狀況下打者通常結果都不會太好,不是鳥滾就是小飛球,所以最常看到的結果是打者出局了卻因為妨礙打擊上一壘。常見的妨礙打擊是這個樣子 影片來源:中華職棒CPBL 周思齊這種妨礙打擊其實比較少見,那過去有沒有類似周思齊這個打席的判例呢,其實是有的。去年6月12日,剛好捕手也是林祐樂,打者是吳東融,主審是邱景彥先生。兩好球之後一顆141公里的外角速球,吳東融棒子動了一下,轉頭便向主審表示有打到手套。那主審也很明快地下判決,認定妨礙打擊,吳東融上到一壘。影片來源:中華職棒CPBL 還有一次,是發生在2015年9月17日,義大對上統一,捕手又是林祐樂,打者是陽冠威,主審是林金達。兩個好球之後潘威倫的外角速球,原本主審是拉弓的,但陽冠威跟周思齊一樣,球棒動了一下後馬上抗議,重播畫面看也很明顯打到手套,陽冠威上到一壘。影片來源:中華職棒CPBL 這兩次都是像周思齊這樣,沒有明顯出棒,但是打到捕手手套,所以被判妨礙打擊。所以可以得證,中職的標準是「只要打到手套,就會判妨礙打擊」。MLB的話沒有類似的判例,或至少我找不到,有一個可能是MLB不會這樣判,中職有中職的玩法,但也有可能是MLB也會這樣判,剛好網路上沒找到而已。 事實上,林祐樂光是youtube上可考的妨礙打擊,就有四次,他也是我唯一能確認有複數次妨礙打擊的捕手。可以想見他本來就蹲得比較前面,他去年高到有點不可思議的阻殺率,也可能是因此誕生的。那也只能說,林祐樂如果一直這樣蹲,總是有打到的機會。當然妨礙打擊這種事情還是很少見,但或許林祐樂以後還是該蹲後面點吧。 最後,在記錄上妨礙打擊根據棒球規則9.02 (a)「擊球員及跑壘員之記錄項目如下」條是這麼記的:意思就是妨礙打擊不記打數,如果他打出去的球會是安打,那就記安打也記打數。同條第十五項裡寫道,妨礙打擊記為Int,就是Interference的縮寫。因為妨礙打擊不能提升打擊率跟上壘率,所以原則上不會有人故意去打捕手手套,雖然這是一個方便的上壘方式,
線上電子老虎機
但多數人不會這樣做。 至於防守方的記法,則寫在9.12(c)跟註裡面:就是林祐樂這場比賽會被記一個失誤。那如果周思齊打出去,而且打出去的球就算有妨礙,還是變成安打的時候,就不會記林祐樂的失誤。 最後有個有趣的小故事:臺灣的妨礙打擊記錄沒辦法查,美國職棒的打者「妨礙打擊」記錄保持人是Jacoby Ellsbury,他生涯總共有29次因妨礙打擊上壘的記錄,他在2016年還創下單季12次妨礙打擊的記錄。很難說他到底為什麼可以創造這麼多妨礙打擊,
DG試玩
有可能是他都刻意站比較後面,也有可能是他刻意late swing,但真相如何,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。 封面圖源:截自CPBL TV 歡迎來我的粉專聊運動:一貫三畫天地人 想參與更多運動議題討論?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-什麼都聊廢文區、運動狂人 Sports Maniαc! 更多中華職棒:中華職棒十年一覺 2010年代大事回顧夢迴吹角連營 中職場上的經典對決郭阜林的酒駕事件,我們該怎麼看?桃猿第七輪真的有魔法?論倖存者偏誤七分天注定:論棒球裡的「運氣」,